【凤凰网】 探寻现代水墨 塑别样东方美 专访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万国华

发布时间:2015-12-10

任何地域文化无一不是在进行着同化与异化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尤其是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国画家们正在努力探寻水墨画何去何从,如何能让外界在方寸间一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万国华便是其中的的一位佼佼者。万国华于1986年跨界首作漆画《纺线线》,被外交部礼宾司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他并没有满足于此,后独创没骨青花人物和重彩京剧人物瓷板画,只为探寻现代水墨,塑造别样的东方美。

衣带渐宽终不悔 独创青花没骨人物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万国华看来,数十年对绘画的执着是空白时光中的一种浪漫,是在无缝糅合不同种艺术时获取欣喜的未知源泉,也是飞向梦中世界的唯一捷径。

念书时,在一期关于学雷锋日的黑板报上,同学手拿粉笔随便画了几下,“雷锋”栩栩如生的形象立即显现出来了。“哇,在年少的我们看来,这简直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万国华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忙着向同学请教如何画画,甚至到其家中一探神秘。命运有时好幽默,谁也不会料到,当年无心开启万国华绘画之门的同学却在后来收藏了他的大量作品。

“哥哥和姐姐以前在上山下乡,尝了很多苦头。他们告诫我,必须得有一技之长,才能安身立命。那正好,画画也是我的爱好,能将的爱好变为自己的一技之长,也是比较幸福的。没有多大抱负,反而是这种单纯的想法改变了我的一生。”万国华向记者回忆道。当经历了过无数次临摹、请教、思考,他逐渐开始尝试将不同种元素结合,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绘画语言表达,这又叩响了一扇扇创作之门。

太多的巧合熬在一起,终究会成为一种必然。1986年之前,万国华从未创作过漆画。“我凭绘画的底子去弄,不管什么画种,都只是一种形式,要传达的故事才是富有内涵的。”万国华以祖母当年纺线为题材创作的《纺线线》,最终成为了国礼。要在一抹抹色彩中直抒胸臆,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由基因注定了万国华永远不会循规蹈矩。

2004年,万国华远赴美国纽约举办个人画展,在当地华人圈引起了极大轰动。在与当地华人画家交流之后,万国华更加意识到:真正的文化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即便是水墨画也应该与时俱进,要有现代气息。“ 每个人出生之后,都有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种符号。我想让画成为我的另外一个专属符号,即便不署我的名字,也能一看便知晓。”

时间成全了万国华的无数日夜的辛苦与笔墨探索式的游弋。他绘制的没骨青花人物,将西方光学和中国传统没骨技法融合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当属美术界首例。当他前去景德镇烧制陶瓷时,见多识广的工匠们眼前一亮,大赞没骨青花的惊艳。而他笔下的重彩京剧人物更是将传统京剧元素与千年陶瓷艺术进行了自然结合。“这些创作并非是对传统的摒弃,只有在传统水墨画上有很深的根基时,画家才能有所创新,才能有发挥的空间。”

众里寻他千百度集现代水墨重塑美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伊,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创作有太多的未知性,很难去用永恒丈量,当时满意的东西未必会永久满意,甚至会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自己全盘否定。万国华对记者说:“经过这么多年探索,始终觉得现代水墨有着迷人的魔力,有太多的未知,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我现在包括将来要把关注点聚焦在现代水墨画上。”

万国华突破了传统水墨画程式化的束缚,把水墨、笔当作媒介,以“一切为我所用”的心态,用大胆的观点去解读西方艺术以及其他民族艺术,进而力求其与水墨的最佳契合点,塑造不一样的东方美。

“完美,其实并不美。尤其是在现代水墨人物画上,只要把一些需要表达感觉的地方画好,其他的地方就可以随性了。”万国华笑着说。因此,他的水墨画并没有对客观物象细微层次进行描摹,而是在墨色氤氲中展开水墨的渗化交融,形成飘逸洒脱的笔意;有着版画、水彩的气息,有着毫不违和的冲突与对比;既有点睛之笔,也有恣意妄为。

对于在绘画的道路上的心境,万国华有着以下的诠释:“我并不急于求成,始终怀着一种水到渠成的心态。”这种不温不火的宁静,不仅给他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也迎来了众多赞誉。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央美院教授吴长江曾如是评价万国华:“由于长期从事版画艺术,对黑白节奏、力度变化,早已胸有丘壑,加上他在水彩画中对光的痴迷,使其在水墨画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揉进了二者的特长:既有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画面形式,又有斑斓明丽、朦胧迷幻般的诗意情节。”

作为江西画坛学院派领军人物之一,万国华一直关注并尽最大努力提升江西美术教育。万国华是江西师范大学成立美术学院后的首任院长。学院在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大背景之下,启用工作室制度,即学生在基础部学习一年之后,选择各人所喜欢的工作室学习,跳出单一造型基本功训练的传统模式。学院的教师共分4批次赴西欧、北欧、俄罗斯等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实地触摸西方艺术。“教学相长,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我和学生们在工作室一起画画或者外出写生,互相指正,一起进步。亦师亦友的氛围,也是我们学院派创作的源泉。”这是万国华与交流的过程中难得骄傲的时刻。

因为画画始终占据心中的第一位,万国华在当年梦想早已实现时还能笔不辍耕,依然保持着豁达与谦虚。“在中国画发展的道路上,很多人只是单纯地局限于模仿,没有自己的东西。我是比较幸运的,爱好并不多,唯一会做的事是画画,可是画画也做得不是很好。”

印象万国华

江西七月的雨,下得酣畅淋漓,燥热褪去不少,使得原本所剩无几的江南韵味瞬间又丰盈起来。早晨八点,记者前去采访万国华,才知道他画画到当天凌晨三点。这是他几十年来的家常便饭,稍作休息便可恢复神清气爽,玩几把乒乓球是最好不过的了。头上银发已经沾染了岁月痕迹,万国华摸着头发笑着:“看看这么多白头发,这可是画画弄得啊,老了!”

关于自己的定位,万国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院派。他认为,学院派是美术界革新的领军者,而并非墨守成规。学院派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从学院派创作产品,可以看出师承哪家。学院派画家们利用前人一整套成熟的经验,更容易明白需要改进的地方,知道下一步该钻研哪些地方。而自学派画家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式化笔墨,看到好的东西就照搬,更容易受到限制,随意拼凑的东西往往不伦不类,当然也不排除产生新的艺术形式。

不管是定位于哪一派,万国华始终觉得画画要想一挥而就,就得端正画画的态度。万国华的工作室在学校操场旁,既有幽静的时刻,也有热闹非凡的时分,而从未终止的是他的匆匆脚步。对于他来讲,担任学院院长,是一个比较矛盾的命题,一方面可以助推学校乃至江西画坛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却让很难挤出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绘画。“是时候该把责任交给年轻人了。行政事务太多,没有花时间去画画,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画家。人生短短几十载,现在正是创作的高产时期,无法全身心执笔画画,以后肯定会有遗憾。”万国华无奈地告诉记者。记者窃以为,不迷恋功名利禄,安于心静如水,懂得全身而退,是万国华作为当代学者的大智慧。如果全世界都可以放弃,那么至少还有现代水墨去值得珍惜。

艺术家简介

万国华,1981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4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助教研修班学习,现任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高等院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版画、油画、水彩画、水墨人物画等方面都有颇高造诣。其作漆画《纺线线》曾被外交部礼宾司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版画《军旗从这儿升起》获全国建军美展一等奖,2004年还曾在美国纽约举办“万国华中国人物画”展览。

链接:http://jx.ifeng.com/humanity/detail_2015_12/08/4636260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