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将至,我校参赛的筹备情况也揭开神秘面纱。10月20日下午,我校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首次模拟答辩会在图文信息中心6202教室进行。校特聘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的梁洪生教授、音乐学院吴艳教授和化学化工学院的卢章辉教授担任此次答辩会评委。
自去年7月启动以来,“挑战杯”竞赛得到了各学院、各部门以及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过校赛、省赛以及全国复赛的选拔,我校共有5支队伍进入全国终审决赛答辩环节。此次公开模拟答辩会是为这五支队伍参加全国终审决赛做准备。五支队伍分别是“中国橙乡的忧与思——赣南脐橙不合理种植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团队”、“农村留守妇女自治与乡村发展——江西省万载县白水发女互助组织调查团队”、“江西微农——基于微信的一体化直通式为农服务平台团队”、“新型印染废水净化材料——强阳离子型高效聚季铵盐絮凝剂团队”以及“稀土氧化铕在光电化学分解水中的应用团队”。本届“挑战杯”竞赛,我校队伍保持着以往队伍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在答辩会中展现着各自队伍的风采。
此次答辩会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现场陈述,第二个环节为评委提问。答辩过程中,各团队答辩选手从容不迫,详细概述作品特色之处。评委老师也认真客观地做出了评价,对于参赛团队的进步之处,毫不吝啬的表示赞扬;而不足之处,也严谨地指出。其中,1号代表流利的讲述,评委老师指出其准备充足却参杂了太多背诵元素。为了更生动形象的指导团队,老师举出著名主持人柴静自制讲说的《穹顶之下》为例,对团队能力表示肯定并给予鼓励。作为此次“课题担当”的2号团队,丰富的数据研究统计获得认可,辛勤的赴实地考察获得赞许。同时,各评委老师也提出更深入的细节建议,比如“代表国赛,更关注小切入点”、“避免落入古代妇女掌权的调侃”等。小组成员虚心接受了评委老师的建议,并有礼貌的表示谢意。
答辩会最后,音乐学院的吴艳教授对此次答辩会各团队的表现做出了总评价。他首先谈及各团队与前期相比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特别提到各团队在仪表、节奏方面有了明显改进,整体水平较好。另一方面,她提出各团队共同存在的问题:说话气息与声音应调整、讲解技术不足、现场缺少交流互动等。对于这些问题,除了做出纠正,老师还表示在后期会对各团队加强培训指导。
“今天学校举办模拟答辩是用一种实际的行动来督促我们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优秀的作品来迎接接下来的相关赛事,对我而言即使一种鞭策,也是一种鼓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团队会砥砺前行,越辩越勇。”3号团队代表成员徐骏峰如是说。(文/校青信 肖慧 图/编辑 校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