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只有把青年中最优秀、最杰出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我们的党才有希望,才有生命力。中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实党的新生力量的需要;是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热情,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
高校是青年中最优秀、最杰出的先进分子集中的专门场所,做好“推优”工作,是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党团组织育人优势的需要,也是巩固党在青年中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是党组织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职责,是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员发展的重要环节。为做好优秀团员青年的培养和组织推荐工作,近年来,我校各级团组织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共青团中央《关于深入开展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通知》和省委组织部、团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始终把“推优”工作作为党组织交付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作为体现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作为团结凝聚、培养锻炼团员青年的重要工作形式和工作载体。由于工作认真扎实,业绩突出,2002年推优秀810,2003年1140人,2004年1700人学校多次获得全省“党建带团建”先进单位,2004年校团委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称号。
一、依托组织优势,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80多年党的发展历史证明,我们的党在群众中具有感召力、吸引力,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广大党员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正因为党的先进性,广大青年学子向往党组织,把能够入党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学校高度重视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按照本科学生班级“一年级有党员、低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有党支部”的标准,建设好班级党组织。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早期培养,重视发挥党校和学院分党校的培养教育作用。出台了《江西师范大学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实施细则》、《中共江西师范大学发展党员实施细则》、《中共江西师范大学“2004—2006发展党员规划”》等规章制度,规范党员发展程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加大力度,努力做好优秀大学生的入党工作。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各学院教职工党员联系学生党员、学生党员联系普通学生的制度。
为了帮助学生政治思想上的成熟,学校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生党员“五个一”、“学生党员示范岗”、“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等活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革命精神宣讲团赴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并在全校入党积极分子、党团员中开展革命精神教育活动,广泛激发了学生的政治热情。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党进行青年群众工作的主要渠道,党与团的这种政治属性决定着团组织必须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学校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加强团的建设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把广大学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着眼优秀群体,完善全程培养的工作程序
学校认为“推优”不是简单的推荐,而是应该贯彻于团员教育管理的整个环节中,这也是积极贯彻“团建促党建、党建带团建”原则最好的抓手。学校团委与党委组织部加强沟通,把整个“推优”工作分五个基本环节来进行,即选择、培育、推荐、退出、重育环节,提前介入“推优”工作,重点培养“推优”对象,规范推荐环节。同时还特别强调做好“推荐环节”后未发展团员的再培养工作,并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逐步形成了一套团组织全程参与,全面教育培养的工作程序。
选择环节:团组织(基层团委、支部)根据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选择较优秀的青年团员列为“推优”培育对象,并通过青年学院、业余团校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小组等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其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培育环节:经“选择”环节确定为“推优”培育对象的青年团员,团组织(基层团委、支部)要给予有意识的培养,着意安排一些工作或锻炼机会,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进行帮助教育;团组织要定期对他们指派专人联系谈话。
推荐环节:团组织(基层团委、支部)将经过培养教育较成熟的培育对象,通过一定的程序确定为“推优”人选。
退出环节:对于已经推荐为党的发展对象的青年团员,在十二个月内未被党组织发展,团组织(基层团委、支部)应取消其资格。
重育环节:对于已取消资格的团员青年,各级团组织应继续做好关心、帮助和教育工作,如本人表现良好,继续有要求入党的愿望,可直接列入培育对象,进入“推优”的下一个程序。
三、立足培养基础,打造丰富活跃的锻炼舞台
政治理论和思想的坚定性是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性的根本,做好团员青年政治思想先进性的教育是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和规模的基础。为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各级团组织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团员青年,配合学校主渠道,构建了“学校有中心(理论学习中心组)、学院有分会、支部有小组”的理论学习组织网络体系,开展了“爱祖国、比志向,爱学习、比成绩,爱先进、比实力”的“三爱三比”活动、“争发展、争一流,学理论、学作风”的“双争双学” 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为学校“三个代表”校园“三进”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学习形式,深化了学习内容,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青年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理论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保持了团员青年的政治思想的先进性,为学校党委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奠定了基础。
党员素质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前提,是党员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加强对团员青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特别是党注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今天,青年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是高校党员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我校各级团组织始终注意把“推优”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对团员青年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上,通过自身组织的优势,培养锻炼青年团员,为青年先进性的凸显提供了充足的机会。我校构建了 “一个中心(全团工作重点)、四个基本点(学院团委、教工团委、学生团工委、年级团工委)”的共青团工作格局。为探索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新模式,校团委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推行“一个团籍,两种身份,多个舞台”的团员管理模式,在校学生会、学生社团和学生宿舍建立共青团组织。在高素质学生文、理实验班设置了直属团支部。组建了成人教育学院团委和青年教工团工委以及硕士学位班学员、成教生、自考生等团支部,达到团组织对在校青年的100%覆盖,鼓励和支持团组织探索以“中心团支部”为主要形式的团的组织管理与活动管理适当分离、有机结合的组织活动方式。积极培育“七大平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术科技、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学生自治机构。每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300多项次;社会实践组队近100支;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课外学术科技竞赛50多项次;以荣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全国“湿地使者保护行动”第一名的“蓝天”环保社团(全省示范社团)等为代表的学生社团近60多个;以研究生西部支教、西部计划等为代表的志愿服务活动100多项次;以家教、市场调查等为代表的勤工助学活动20多种;校、院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学生自治机构的建设;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提供了综合完善的素质拓展体系,注重在使用中培育,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锤炼提供机会和舞台。据统计,我校学生自治机构中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干部90%已经“推优”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通过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使他们经常以活动组织者的身份活跃在各种理论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的现场,帮助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成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入党积极分子所追求的先进理想和成才目标。
四、规范“推优”环节,确保优秀团员的推荐质量
规范“推优”环节是把好发展党员入口关的前提,是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的工作基础。为加强对全校“推优”工作的指导和规范,校党委根据省委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出台了《中共江西师范大学发展党员实施细则》,对“推优”原则、范围、程序等进行明确和细化,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和操作性的工作制度。校团委会同党委组织部多次对《江西师范大学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重申并强调“继续坚持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一般要经过团组织推荐”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推荐的对象是团员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并严格规范推优环节。在开展“推优”工作时,我们严格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是召开团支部委员会会议,在对申请入党的优秀团员青年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讨论确定拟推荐人员。二是召开团员大会,邀请团支部所属上级团组织负责人参会指导。在组织委员介绍拟推荐人员情况,拟推荐人员汇报个人简历、学习及工作情况,谈对党组织的认识,表明入党的愿望及动机,听取全体团员意见的基础上对拟推荐人员进行表决。三是团支部委员会根据团员大会表决结果,按半数通过原则确定推荐人员并填写《推荐表》报所属上级团组织。四是学院团委对全体“推优”对象名单进行公示的基础上,签署审批意见报校团委备案后,向所属党组织推荐。
根据以上流程,各学院自觉参照学校“推优”细则,根据本院实际,制定了符合本院特点的院级“推优”工作条例,建立了“推优入党”数据库系统,实行微机管理,使“推优”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严格规范的“推优”程序体现了组织发展的严密性、科学性,体现了党员发展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党的威信,有利于将团员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也有利于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保证了学校党员发展的质量和数量规模。2004年,我校团员申请入党人数10103人,经团组织“推优”的团员人数为2971人,其中有1127名学生团员加入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