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中,江西师范大学团委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团省委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主线,突出“永远跟党走”的鲜明主题,紧密结合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增强广大团员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江西师范大学是省政府确定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科齐全,层次多样,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万多人。江西师范大学团委在校党委和团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发挥共青团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校团委获得了“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光荣称号。在全团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中,校团委按照要求,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一是高度重视,建立领导责任制。学校成立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协调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各学院团委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将责任进行层层分解,确保领导到位。及时召开各级各类动员会、学习会、讨论会,分级动员,层层落实,广泛深入地进行思想发动。二是大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充分运用校报、广播、有线电视、校园网和共青团网站、团刊、宣传橱窗等团属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核心要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青年广场等青年集会场所张贴宣传画、标语,悬挂宣传横幅,扩大声势,营造氛围,为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取得实效。结合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和学校实际,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制定目标,明确标准,实行量化考核。成立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督导组,结合年终全校共青团工作考核开展检查评估。四是构建长效机制,着眼推动工作。在组织开展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中,着重把教育活动与促进团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团的各项工作的深化落实,积极探索和把握新时期团员教育和管理工作规律,及时总结教育活动中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巩固和扩大教育活动成果。
二、围绕主线,把握方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共青团建设和工作的根本指针,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团、教育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我校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着重抓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抓好以团章为主要内容的团史团情教育,牢牢把握了教育活动的方向。一是强化理论学习载体。通过加强校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研究会、团校、团学干部培训班等校、院、班三级理论学习组织的建设,夯实学习载体。二是创新学习方式。采取专职团干讲团课、团支部组织集中学、专家学者辅导学的方式,重点抓好学生骨干的政治理论教育,通过讨论、座谈、人文论坛、评选优秀心得体会文章等形式建立学习成果汇报交流制度,检验学习效果,引导青年学生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通过团员个人自学、专题辅导和上团课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团员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基础、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起团员青年强大的精神支柱,增强了团员青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突出主题,讲求实效。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校团委紧紧围绕“永远跟党走”的主题来设计活动、开展工作,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了解党、热爱党、拥护党,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做好六个结合,使主题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是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了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构建了“学校有中心(理论学习中心组)、学院有分会、支部有小组”的理论学习网络体系,加强对青年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团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时互动工作体系建设,构建校院班三级青年信息联动机制,大兴调研之风,提高及时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能力,增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团组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创新了教育模式,丰富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开展“三爱三比”(爱祖国、比志向,爱学习、比成绩,爱先进、比实力)、“双争双学”(争发展、争一流,学理论、学作风)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与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相结合。2005年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水平进行了评估,“迎评促建”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充分发挥团的组织优势,组织发动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迎评促建工作中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如以“为迎评做贡献,为团旗添光彩” 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形式多样的主题宣讲等活动,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营造全体学生知晓迎评、参与迎评、为迎评促建工作作贡献的氛围。开展了系列学风建设活动,如举办院士讲座、“名师谈治学”座谈、“我向往的学风” 征文演讲比赛、“第二届读书节”,自习纪律的督查等活动,实现学风建设与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两促进、两增强”。开展了系列和谐安全校园建设活动,如举办“校领导恳谈会”,组织引导学生干部深入后勤部门进行走访调查,帮助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积极维护学生权益。特别是由校团委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被学校定为向专家组报告的学校本科教学的“两个特色”之一,赢得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认可。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的素质拓展教育进行了认真评估,专家组在评估工作反馈会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校的素质拓展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是与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特点要求,开展各项纪念活动和主题活动,丰富学习教育的形式,深化学校教育的效果。结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一二·九”运动70周年、“一二·一运动60周年等纪念日,开展系列主题纪念教育;以“红色青春——高举团旗跟党走”为主题,开展 “七个一” 系列教育活动,即开展一次红色文化调研、听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学唱一首红色歌谣、走一段红军长征路、开展一次具有浓郁革命特色的主题团队活动、吃一顿红军套餐和组建一支红色文化宣读团等系列活动;以增强学生党员先进性为内容,开展学生党员“五个一” 活动,即读一本好书、做一件好事、联系一个寝室、组织一次社会实践、帮助一个困难同学,开展“学生党员示范岗”、“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创建活动;以加强共青团有形化建设为载体,在各学院教唱团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全校 “团结杯”团歌合唱比赛;去年11月九江地区发生地震,组织发动全体团员自发缴纳“特殊团费——为地震灾区献爱心”募捐活动,将团员捐献的6万多元,资助地震灾区两所学校。
四是与新生团员合格教育相结合。结合增强团员意识主题,对05级 11000余名新生团员,开展合格团员教育。以讲授团的基本知识、学习党团重大决议精神、举办团史团务知识竞赛为基本内容,开展团的理论学习。以组织“我为团旗添光彩” 征文演讲,“新时期新风采”团员标准大讨论,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为基本内容,开展团的实践教育。以组织新生团员合格教育考试、团员民主评议为基本内容,巩固新生团员合格教育成效。通过开展合格团员教育,引导了广大新生团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团的自身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是与团员民主评议及评优、推优工作相结合。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求每一位团员必须做到“九个一”,即:参加一次主题团日活动、上一次团课、学一遍团章、重温一次入团誓词、读一本学习辅导材料、写一篇学习心得、参加一次讨论、为支部提一个建议、过一次民主生活。同时将民主评议与团员的推优以及团干部的选拔任免使用结合起来,把评议结果作为考察考核的重要内容。另外在发展新团员、评议老团员、处置不合格团员方面,都从制度和程序上进行了规范。
六是与团员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深化学生第二课堂“七大平台”建设,即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外学术科技、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学生自治机构等七大平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推出系列校园文化精品,如赣剧《牡丹亭》,“青年论坛”,“周末人文论坛”,“交响音乐欣赏会”,“大学生电影艺术节”,“校园原创诗歌朗诵会”,“学生京剧团专场演出”,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学生话剧团优秀剧目汇报演出”等,锻炼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创新机制,巩固成效。建立“团员经常受教育,队伍长期起作用,青年永远跟党走”的长效机制是使团员意识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我们在正确分析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了制度建设,创新了工作机制,巩固和扩大主题教育活动的成效。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和完善了团的管理规定。修订和完善了《江西师范大学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实施细则》、《学院共青团工作目标考评办法》、《校团委工作职责》、《团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制度制度》、《团员证管理和团员管理制度》、《电子阅览室管理条例》、《科技备赛训练室管理条例》、《大学生活动中心室内管理规定》等规章条例,规范校、院团委工作;出台共青团基层组织活动立项和经费资助政策,鼓励各级各类团组织创新团的活动和团的工作。推行团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布团的重点工作、活动开展情况、团费收缴和使用情况等。
二是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服务团员青年的能力。按照增强团员意识的要求,强化团干部“团要管团、团要务团、团要兴团”意识,引导团员干部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开展工作;按照“党放心、青年满意”的要求,强化共青团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团干部的思想境界、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激励机制,调动团干部工作的事业心和积极性,增强广大团干部做好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一支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基层团干部队伍。
三是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夯实团的工作基础。积极开展 “红旗团支部”和“五四红旗团委”创建评比活动,发挥基层团组织的创新潜力,激发团员青年的学习、工作热情;开展“基层团组织建设月”活动,开展学院团委互评,团支部主题活动创意设计比赛、团支部达标验收以及先进团支部经验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及时总结、交流、研讨团的基层建设工作;规范“三会两制一课”(团支部大会、团支部委员会、团小组会,团员教育评议、年度团籍注册制度和团课),所有团支部及时发放《团支部工作记录簿》并定期检查,认真做好支部评优、推优、团员发展工作等,夯实共青团的组织基础。
四是探索团建创新,实现团组织的有效覆盖。认真抓好各类学生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空间的团建工作,积极做好成教生、自考生当中的团建工作,深化在学生社区(宿舍),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自治机构以及在青年教工中的团建工作,实现共青团组织对全体青年的全部空间的有效覆盖;进一步完善 “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的工作框架(以全团工作重点为中心,以学院团委、教工团工委、学生团工委、年级团工委四个基本点为抓手)和 “一种团籍、两种身份、多个舞台”的团员教育管理模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重大活动项目化管理,开展组织工作示范基地建设,确定一批在宿舍建团、社团建团、理论学习小组、团支部建设等某一方面工作突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基层团组织,作为学校团组织工作示范基地予以重点扶持和培养。
五是加强团的有形化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团的各项主题活动,按有形化的要求来开展。新生团员宣誓、志愿者注册、团学干部培训、团的重要会议、团支部主题活动时,坚持做到“举团旗、唱团歌、戴团徽”,强化团员意识。团的工作制度,按有形化的标准来实施。将工作条例、工作流程悬挂于明显的墙上,通过这些工作制度的实施,严明工作纪律,切实改进了校团委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增强了宗旨意识、服务大局的意识。团的干部形象,按有形化的要求来规范。明确全校各级团干在参加团务活动时必须统一佩戴团徽,做到穿戴洁、文明礼貌用语、热情诚恳服务、注重工作细节、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005年,我们在组织开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中,按照要求,围绕主线,突出主题,创新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下一步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弘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精神,以成效和机制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使广大团员青年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推动团的各项工作的深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