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提高基层团干部与广大团员的组织观念、组织觉悟等团员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增强团组织自身的活力,保证基层团组织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近年来,我校各级团组织在团省委和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广大团员青年的成长提供成才环境和智力支持,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一、依托党建带团建,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建带团建,是党加强对共青团工作领导形成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新时期全面活跃基层党团组织工作的重要模式。一直以来,我校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根据上级党团有关的精神和要求, 紧密围绕学校中心任务,着眼于充分发挥党建的政治优势,不断深化党建带团建“五带”、“五同步”措施(即:政治上带、思想上带、组织上带、队伍上带、作风上带;党团工作同步安排、党团班子同步配备、党团教育同步开展、党团考评同步进行、党团阵地同步落实),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搞好“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成效显著。学校连续多次荣获全省“党建带团建”先进单位,其典型经验,04年被团中央选定为全国团建百例示范经典;校团委在2004年12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称号,是全国第10个获得该荣誉的高校,也是全国师范院校和江西省高校唯一获奖单位。《江西日报》2004年12月17日四分之一版面,《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16日半个版面对我校团建等相关工作进行了报道。2005年元月,全省团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其间,作为高校代表向省委王君副书记作专题汇报发言。
1、政治上“带”重在领导,为团的工作明确政治方向。一是明确领导形式,我校各级党组织均把团的工作纳入党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党委专题会议、党团联席会议等形式研究指导团的工作;二是明确工作方向,学校各级党组织在制定重大发展规划和确定年度工作目标时,都会对团的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三是明确团委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赋予团委青年思想教育、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学生权益维护等职能。政治上的“带”保证了团组织始终与学校的中心工作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使党的要求在团的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团员青年的行动中得到体现。
2、思想上“带”重在教育,引导青年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委加强了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与协调、教育和管理、调研与决策;召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团组织的工作职能作了明确规定,保障团委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其中,学校每年核拨校团委工作经费110万元,生均50元。构建了由各级共青团组织为主要力量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一系列措施,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青年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提高了理论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
3、组织上“带”重在建设,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通过“党建带团建”不断巩固调整创新团的基层组织设置,成立了青年学院,与校团委合署办公,为全校教学业务单位,负责团学干部教育、培训和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的组织实施,使共青团为学生成长成才工作纳入到了学校教学中心工作,形成了第一、第二课堂良性互动的局面,开创了我校共青团工作纳入大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的先河,拓展了共青团手臂,保障了共青团工作的权威性、实效性、创新性。设立青年教工团工委、成人教育学院团委(均为正科级),积极主动在成人学生、自考学生、教工团员中建团,完全做到了“有青年就有团的组织,有团的组织就有团的影响,有团的影响就有团的服务”要求,扩大了团的基层组织在青年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队伍上“带”重在培养,拓宽团干部成长成才的渠道。党组织努力把共青团岗位作为干部培养的基地,围绕“高素质、复合型”的培养目标和“组织不断层,工作不断线,职级不降低,人员要精干”的原则,选拔配备、培养、教育团的干部,在团干培养中做到“团干选拔纳入学校党政干部考察行列,团干教育培训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校团委为正处级建制(一正二副,工作人员8人),全校各学院团委均为正科级专岗专人。02年来,先后选派了100多人次专职团干赴香港、上海、云南、山东、中央团校、华东师大等地学习培训。按照“高配、严管、优出”的原则妥善安置团的干部。两年多来从专职团干中提拔了17名处级干部、30余名科级干部。
5、作风上“带”重在传帮带,增强团组织服务大局的意识。校、院党委积极引导和带领团组织增强中心意识,在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当好助手,发挥作用。同时严格要求并充分信任团的干部,提出“团要务团、团要管团、团要立团、团要信团”的16字作风要求,给团组织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注重发挥团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引导团员干部做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示范者。
二、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团组织的服务能力
创新是共青团永葆活力的源泉。我校各级团组织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团员青年的需求,主动在团建“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学校的团建工作不断推陈出新。
1、创新组织方式。为探索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校团委在工作中逐步推行“一个团籍,两种身份,多个舞台”的团员管理模式,在校学生会、学生社团和学生生活社区(宿舍)建立共青团组织,成立学生团工委。在高素质学生文、理实验班设置了直属团支部。鼓励和支持团组织探索以“中心团支部”为主要形式的团的组织管理与活动管理适当分离、有机结合的组织活动方式。成立江西师范大学青年学院,明确规定该组织为教学业务单位,负责青年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2、创新活动方式。一是创新活动内容。各级团组织主动适应团员青年的需要,立足专业和社会对人才的挑战要求,以大学生素质拓展统揽全团活动。推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第二课堂七大实践平台”活动——校园文艺、社会实践、学术科技、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学生自治机构,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机会,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各类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各种大学生学术科技大赛、原创作品大赛、模拟法庭等校园活动深受团员青年欢迎。二是创新活动推进方式。常规性工作,努力用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事业化推进的方式去组织,如在“挑战杯”竞赛等项目,团委采取自下而上公开招标立项方式进行组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创新资源获取方式。近年来,校团委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及区位优势,主动出击,把团的工作从学校引向社会,与企事业、部队、社区广泛联系,整合校内外资源。与武警江西总队三支队建立合作关系,在团员磨难教育、威风锣鼓队训练上获取技术指导;女子军乐团获南昌电视台10万元经费支持;在井冈山、八一起义纪念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移动投资80多万建设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协商新校区建设商捐助15万元设立贫困生爱心基金,通过省青少年基金会设立4个希望书报亭,每年安排16个贫困生上岗等……有力地推动了共青团工作朝纵深方向发展。
三、重视教育管理,增强团组织的凝聚能力
加强对团员的培养、教育,提高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团的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保证团组织健康、稳定发展,增强团组织凝聚能力的有效方法。
1、实基础,强化新生团员合格教育。我校各级团组织重视对团员青年的教
育和管理,把对新生团员进行合格教育作为基层支部建设的一项有效载体常抓不懈,并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已连续16年开展此项活动。通过为新生团员开设团课、辅导讲座,组织观看录象,开展团员民主评议等形式,使新生团员重温团的历史,学习团的基本知识,了解团的发展和现状。连续16多年的实践证明,对新生进行合格团员教育,有利于引导团员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团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坚持开展基层团组织建设月活动,每年4-5月份期间检查指导基层团组织(特别是团支部)的工作,规范团支部的工作,充分发挥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力。
2、重培养,把好党员发展推荐关。加强对团员的培养、教育,是“推优”
的前提和基础,是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的工作基础。为加强对全校“推优”工作的指导和规范,校团委会同党委组织部多次对《江西师范大学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重申并强调“坚持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必须经过团组织推荐”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推荐的对象是团员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并严格规范“推优”的程序。仅2004年,我校团员递交入党申请书人数10103人,经团组织“推优”的团员人数为2971人,其中有1127名学生团员加入党组织,均百分之百经过团组织推优。
四、突出有形化,增强团组织在青年中的认同感
团建有形化是基层团组织建设组成部分之一,有利于提高团组织的整体形象和工作水平,有利于增强团组织在青年中的认同感。
1、主题活动有形化。在开展新生团员宣誓、志愿者注册、团学干部培训、团的重要会议、团支部主题活动时,坚持做到“举团旗、唱团歌、戴团徽”,强化团员意识。
2、团的工作制度有形化。制定了《校团委工作职责》、《团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制度制度》、《团员证管理和团员管理制度》、《大学生素质拓展立项申请办法》、《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流程图》、《电子阅览室管理条例》、《科技备赛训练室管理条例》、《大学生活动中心室内管理规定》50余项工作制度。并将部分工作条例、流程、团的标志悬挂于明显的位置,通过这些工作制度的实施,严明了工作纪律,改进了团干的工作作风,增强了团员的组织纪律观念、宗旨意识和服务大局的意识,呈现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3、团的干部形象有形化。按照团省委团建有形化的目标要求,明确各级团干在参加团务活动时必须统一佩戴团徽,做到穿戴整洁,校团委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带头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热情诚恳服务、注重工作细节、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